【南京日报9月7日讯】9月3日上午,凤凰西街停车场改建方案召开居民沟通见面会。根据最新优化方案,由原先的平面停车场变为立体车库后,将至少增加40个泊位。
为破解停车难,南京近年来用闻名全国的共享之举打开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围墙,盘活众多泊位资源的同时,还“上天入地”要空间,充分利用闲置地块建设立体停车库、沉井式停车库、临时停车场等。
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南京主城区建成的公共停车场共有280处,泊位数超过7.5万个。
“向上”借力
越来越多立体车库矗立街头
凤凰西街停车场现有泊位数52个,而周边的凤凰花园城、海棠里、裕华民居等小区泊位缺口超过1000个,停车难矛盾持续多年。作为鼓楼区2023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该停车场将进行“场”改“库”工程改造,通过“向上”要空间,增加40个泊位。
近年来,通过“向上”借力,越来越多的立体车库出现在南京街头。
距离武定门城门不远处,江宁路25号,有3幢并不算高但外观较为雅致的白色建筑。乍一看,很难把它和停车场画上等号。
记者在现场看到,3幢建筑就是3个车库,看起来体量都不大,但门口蓝色的公示牌上清晰写着:可停放208辆大小汽车。工作人员打开其中一个车库的大门,记者走了进去,只见其间分隔成3层。在车库智能调度室内,3个停车库的泊位使用场景都在大屏上实时显示。每个车库大门顶的显示屏上也实时显示着泊位使用情况,停车人该去往哪个库一目了然。
记者采访时,从常州来宁的孙先生正准备停车。车辆通过闸机进场后,管理员轻轻触动显示屏上的停车按钮,车库门缓缓打开。孙先生按照指引将车停稳在自动停车操作盘上,下车离开,随即“机器人”在里面展开操作,几十秒后,车辆便停放就位。“来之前还担心这附近不好停车,没想到这么便捷顺利。”孙先生告诉记者,两年前来逛老门东,曾为停车在附近转了一圈又一圈,耗费了近两个小时。
“近年来,随着南京成为全国游客关注的重要旅游城市,以及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老门东地区停车越来越难。虽然景区地下有近2000个泊位,可一旦碰到节假日限流限车,车辆就会被堵在附近的江宁路等处。江宁路25号场库主要承接从武定门方向进入门东地区的车流,以及解决周边小区的停车难题。”首程控股场库经理许玲告诉记者,江宁路25号场库所在位置原先是一块边角闲置地块,为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秦淮区引进社会资本,首程控股于2021年启动了该场库的建设,今年8月初正式对外运营。
与这个停车库相距不远,在白鹭洲公园大门西侧,也有一处立体车库。“原先这里是一个地面停车场,有不到70个泊位,重新建成3层立体车库后,泊位数量一下子翻了3倍。”首程控股东南区域副总经理张东宁介绍,该车库不仅承接了夫子庙地区游客车辆的停放,也让周边一品嘉园等小区的停车难题得以破解,车库平均使用饱和率达到86%。
同样是秦淮区,位于鼎新路的一个立体车库项目已经开始围挡施工,91个泊位将主要用以解决鼎新苑、评事街等老旧小区的停车难题。
秦淮区康馨花园小区西侧,一个设计泊位122个的立体车库项目已于去年9月启动,建成后将供岗虹苑和康馨花园两个老旧小区居民共同使用,并同时破解秦虹路、秦虹南路路内泊位异常紧张的问题。
“向下”要空间
沉井式停车库“接踵而至”
奋力向天空“生长”的同时,南京也在“深耕”地下寻找破解停车难的方法。
深达68米、直径只有12米,共25层、可停200辆车……今年6月,南京首个沉井式停车场正式对外运营。这处位于市儿童医院河西院区附近的停车场,是全国最深的沉井式停车场,大大缓解了医院的停车难局面。
根据测算,停放200辆车,如果按传统地面停车场建设方式,占地面积至少4000平方米,但此处沉井式停车场占地面积仅390平方米。停车场利用智能停车系统,通过升降机旋转平台实现汽车库内掉头、正进正出,避免司机出库时倒车,降低了停车难度。
位于建邺区南湖广场附近的我市第二座沉井式停车场目前也在加紧建设中,同样位于地下68米深处,预计明年初建成投用,可提供100个停车位。
学校操场、绿地等处的地下近年来也不断“长”出停车场。
今年6月,建邺区莫愁湖小学操场下的停车场正式投用。负一层53个泊位供学校内部管理和使用,负二层90个泊位中拿出71个对外全时共享。
在栖霞区尧化街道姚坊门一处绿地下,人防工程已完成建设,共打造600多个泊位,不日就将正式对外开放。
浦口区停车设施管理中心主任助理郭敏介绍,为缓解就医停车压力,该区在浦口区中医院、中心医院等停车难点区域深挖地下空间,将原有平面停车位改造成立体停车位,新增泊位达到733个。
空闲地块、边角地
充分“发挥余热”
和上述停车场相比,鼓楼区湛江路上的一处停车场要“简陋”很多——仅施划了一个个泊位,场地也未进行硬化,各种杂树犹在。但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车辆都停得满满当当。“这是一处临时空闲地块,趁‘空当期’改造成了临时停车场,有效缓解了这一区域的停车难题。”鼓楼区城管局一负责人介绍。
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时间空当,我市一批边角地块、待开发的闲置地块近年来都扮演起停车场的“临时角色”。
此项工作最积极的当数浦口区。郭敏告诉记者,利用拆迁地块时间差,该区已建成29个小微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3181个,服务辐射60多个老旧小区。
临近迈皋桥丁家庄小学及丁家庄中学有条“断头路”,此前一直被大货车、面包车等各种车辆临时停放,不仅影响环境,也给学生们的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栖霞区把这个边角地块封闭,变成一处可设置80个泊位的临时停车场,供附近居民及家长接送孩子临时停放,大受好评。
“栖霞区停车资源相对紧张的主要是仙林街道和迈皋桥街道,近年来,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挖潜求增量。”栖霞区停车设施管理中心主任陈九红说,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运行后,停车一直很难,附近小区多年来也是“一位难求”。为此,该区去年将迈皋桥院区与新港职校之间一处4000平方米的拆迁工地进行了临时改建,施划了131个泊位。
目标>>>
到2025年,泊位数与机动车量配比达1.2:1
根据我省2022年出台的《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全省城市机动车停车泊位与机动车拥有量之比要达到1.2:1。也就是说,一辆车应该有1.2个车位配置。南京的停车场建设如何才能进一步满足需求?
2020年6月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南京市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建停车场应在哪些区域发力——促进城市建设用地的复合利用,结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分层规划停车设施,在城市道路、公共广场、学校操场、公园绿地及公交场站、垃圾中转站等公共设施地下空间布局社会公共停车场;利用开发地块地下、地上规划空间建设社会公共停车场;推动利用城市储备土地或空闲场地设置临时公共停车场;属地区政府应对辖区范围内5000平方米以下地块、边角料地块进行梳理储备,优先用于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对辖区范围内闲置时间超过一年的空闲场地等,可结合周边停车需求设置临时公共停车场……
“近年来,在这一《意见》指导下,南京各区充分挖掘空间,应建尽建,推动地上、地下停车场‘全面开花’。”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观点>>>
要新建,更要通过管理让泊位“活”起来
“在城市空间有限且需满足市民各种活动需求的条件下,停车泊位不可能无限开建,也不是建得越多越好。”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钱林波表示,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应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小汽车适度使用的战略;应借力“数字化”,提高供求信息的对称度;应进一步利用价格体系,提高泊位的使用周转率。另外,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实现高度市场化。
“‘上天入地’要车位,不仅体现了南京城市治理的民生温度,也是在主题教育中‘以学促干’的生动实践。”一位业内专家表示。他同时指出,新建可以缓解一部分停车矛盾,但在城市空间有限的情境下,无限新建不切实际也不可行。重点应聚焦在“盘活存量”上,南京的“共享停车”之举是积极有效的探索,接下来,应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应开尽开的前提下,更好带动社会专用停车场参与到共享停车中来,实现停车资源共享的优化配置、精细管理和品牌服务,为破解大城市停车难问题提供更多有益探索。
建邺区停车设施管理中心负责人殷晓露也亮出同一观点。她告诉记者,经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后,目前建邺区停车泊位数与机动车数量配比为1.4:1,已成功完成省定目标。“目前建邺区面临的主要停车矛盾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例如,江心洲地区的停车资源相对宽松,但在南湖地区,停车难依然很突出。在老城区没有空间可挖掘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对现有泊位进行‘融合管理’,动员相关单位通过共享模式实现应开尽开,让所有的泊位资源‘活’起来。”
“停车难,特别难的是医院、学校、商圈、小区等重点区域。”市城管局停车设施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正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民生诉求热点进行停车资源深挖,办好群众关切关注的停车实事。在前期开放共享12万个泊位后,今年一直瞄准“新增1万个共享泊位”目标任务持续发力,已梳理了61处以学校、医院、商圈为重点的区域,将进一步打造属于南京品牌的停车资源共享场景。